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2814|回复: 2

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的四种注解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10-8 15:31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太极拳论 (清 王宗岳)

    太极者,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。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粘。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。虽变化万端,而理惟一贯。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焉!

  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,不偏不依,忽隐忽现。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。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。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。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!

  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壮欺弱,慢让快耳!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!察‘四两拨千斤’之句,显非力胜;观耄mao4耋die2能御众之形,快何能为?!

  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。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每见数年之纯功,不能运化者,率皆自为人制,双重之病未悟而!

  欲避此病,须知阴阳: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;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;阴阳相济,方为懂劲。懂劲后愈练愈精,默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。

  本是‘舍己从人’,多误‘舍近求远’。所谓‘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’,学者不可不详辩焉!是为论。





王宗岳是清隆年间的山西人(故称山右)。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,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。他的武术著作有《太极拳论》等四种。下面分别辑录四种版本的对上述太极拳谱的逐句解释。

第一种版本:

1、“论”是述经叙理之作,故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,用以总摄全篇。

太极者,有形有象,无极者,无形无象。万物都是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少到多,故太极由无极而生,太极再派生两仪。何谓两仪?朱烹《周易本义》解释说:“两仪者,始为一画,以分阴阳。”两仪即阴阳,阴阳消长,相生相克,生生不已,变化无穷,因此,太极是阴阳之母。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。

“太极”一词源于《易经》。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,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,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,因而应用十分广泛。值得注意的是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的述经用语,并非承袭《易经》,而是承袭宋儒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:“无极而太极,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,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,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”



2、此节是说太极拳的技法运用。

动静在心,分合在形。心为令,气为旗,心动形随,“势势存心揆用意”,则作止蓄发,无不如意。与人打手不是用力抗拒,而是“沾连粘随不丢顶”,应合他力,因势乘便,随曲就伸,无过不及.他力皆为我用。此为太极拳技法的根本要领。

“无过不及”一语源于孔子“过犹不及”,“冲立而不倚”。清康熙帝在《御纂朱子全书.序》中,衍化其意,用“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”二语来阐述“中庸名篇之义”。王宗岳引人《拳论》中,强调了中庸之道在太极拳走架打手中的具体运用。

“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粘。”这句讲在一定条件下我以弱制强和由弱变强的技击方略。人强我弱应顺其来势走化,引进落空。走化来劲要柔顺,才能运转灵敏。若躯体不柔,举止不顺,焉能走化来劲,引进落空,使彼由强变弱,由优势变为劣势?与人较技我只有以柔顺之法,顺其来劲走化,使其失去平衡,变优为劣,由强转弱,我再乘机以顺粘背,迫其败北,方可达到以弱制强之目的。

王氏刚柔之意师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“立地之道,曰柔曰刚”。

动急急应,动缓缓随,意为我之缓急应随彼之缓急,不可自为缓急,如此,必须舍己从人。李亦畲先生(1832年~1892年)《五字诀》云:“由己则滞,从人则活”,能“从人”方可缓急应随。在“人刚我柔”四句后,作者进而指出:“虽变化万端,而理唯一贯。”拳技千变万化,虽无固定,但拳理则一,用以贯串始终者,不外浮沉吞吐,虚实开合,阴阳互用,中正无偏。

“一贯”一词始见于《论语.一里仁》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和《论语.卫灵公》“予一以贯之”。



3、此节言习太极拳功夫之顺序:

先求着熟,掌握拳势运动,战术形式,技击方略;逐渐运用自如后,再求懂劲。劲是着的核心,着是劲的载体,着形诸外,劲蕴于内,二者水乳交融,不可乖离。能熟练地掌握听引化拿发的功夫——听劲准,化劲巧,拿劲稳,发劲狠,才算懂劲。懂劲的要点在于顺遂(粘);懂劲后,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战术技巧,走以化敌,粘以制敌,粘走互用,攻防相生。“工弥久而技弥精”,“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”,以达“神明”之高超境界。欲达此境必须持之以恒,精进不懈,更要和良师益友用心研习,功久自悟,故曰:“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”

“豁然贯通”一词源于清康熙帝为《御纂朱子全书》写的序文。“而一旦豁然贯通为要”。

“神明”一词见《淮南子.兵略》:“见人所不见谓之明,知人所不知谓之神;神明者,先胜者也。”



4、此节讲身法及虚实变化。

“虚灵顶劲,气沉丹田,不偏不依。”是对习太极拳者提出4项要领:1.对头容的要求;2.对呼吸和下盘的要求;3.对身躯的要求;4.对虚实变化的要求。以上4项务须密切相连,不可截然分割。

头为六阳之首,提携全身,故走架打手首先要头容端正。头颈竖顶自悬,如此则神贯于顶,头脑爽朗,领起全身。气沉丹田,呼吸出入,深匀调畅,身躯自然和顺,重心不移,气实步健,始可迈步如猫行。

“不偏不倚”谓之“中”,立身中正,动作适中。欲求立身中正之道,须谨守武禹襄先师所制之身法,“提顶吊裆,含胸拔背,松肩沉肘,裹裆护臀。腾挪闪战,尾闾正中,分清虚实”,六合对衬,阴阳互托,身法合度,自然不偏不倚。

“忽隐忽现”一句是讲走架打手劲力运作之窍要:平日走架演轻灵闪倏之劲,是练本身的忽隐忽现,与人打手中突变猝发之劲,是应敌之忽隐忽现。均指虚实无定,变化莫测。

自“左重则左虚”至“退之则愈促”,是讲练习粘走之法。要诀是不与来力项抗,要因势利导。其为文结构显然脱胎于《论语.子罕》“仰之弥高;钻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……”对此,读者不可不予详察。

“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”,其意义是什么呢?陈微明解:“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,与彼粘手,觉左边重,则吾之左边手(与)彼相粘处,即变为虚,右边亦然。杳者,不可捉摸之意。与彼相粘,随其意而化之,不可稍有抵抗,使之处处落空,而无可奈何。”董英杰解:“敌如击我之左方,我身略偏处使彼不能逞。如击我右方,我右肩往后收缩,使其拳来无所着。我体灵活,不可捉摸,即左重左虚,右重右杳也。”综合两人的解释,这两句当是指两人推手的不丢不顶,彼重我虚,彼进我退,左右皆然。

“一羽不能加”及其后数语,是讲习太极拳者虚实变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情况。



5、此节讲太极拳术之高超优越。

“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壮欺弱,慢让快耳。”是说其他拳术虽然各有特点,总归是以力胜人,是“先天自然之能”,与“学力”无关。王宗岳在此强调了“学力”的重要。

“学力”指学术的成就。宗.范成大《送刘唐卿擢第西归):“学力根深方蒂固,功名水到渠自成”。清乾隆五年(1740年)刻印的《钦定四书文》,(阐述四书文义的作品集)、卷首载有乾隆皇帝的谕旨,中有,“国家以经义取士……于四子五经之书,阐明义理,发其精蕴,因以砚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……”《拳论》“学力”一词可能源出于此。

“察四两拨千斤之句,显非力胜;观耄耋御众之形,快何能为。”是进一步论证太极拳术“以弱制强”。太极拳技法的特点是“以柔克刚”,与人打手我以柔顺走化,引进落空,转为我顺人背,再乘势发放,纯以技巧取胜,故曰:“显非为胜”。练习太极拳要求:“心静神敛”,动静相兼,身心双修,故久习太极拳者虽到老年,其拳技功夫仍然不衰。

须要指出的是,太极拳并非不要劲力与速度,只是其劲力与速度是从练习走架和打手中获得。其劲力在于周身一家,意气一致,开合有法。其速度在于心神镇定,触觉灵敏,逆来顺应,应感而动,得机得势。



6、此节谈太极拳之得失。

“立如平准”两句讲身法。“平准”一词源于庄周(约公元前369年一286年)(南华经.天道》:“水静则明烛须眉,平中准,大匠取法焉。”汉初,政府对物价采取的平抑政策即名“平准”。王氏《太极拳论》中提出“立如平准”,是讲走架打手要重心得当,掌握好自身的平衡。能“立如平准”,周旋中规,方可“活似车轮”,与外力相触,顺势滑过,引进落空。

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”是进一步阐述得失之因:得在“偏沉”,失在“双重”。

“每见数年纯功”及其后数句,是强调“双重”的危害,能否克服“双重”,是胜败的关键。后人对双重的解释意见不一,拙意是通过实践,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不必斤斤计较于文字之叙述。



7、这节讲克服双重之法。双重之病去,则技艺日进矣。

克服双重的要诀是“知阴阳”。阴阳在此的主要含义是虚实。处处虚实明确,彼实我虚,彼虚我实,因势变化,沾连不脱,处处合拍,明己知人,进入懂劲之佳境。循此以往,愈练愈精,渐至从心所欲。作者提出了“默识揣摩”的用功方法。

“默识”出《论语.述而》“默而识之”(默默地记在心里)。“揣摩”出《战国策.秦一》“苏秦乃夜发书……以为揣摩”(用心研究)。“从心所欲”出《论语.为政》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武术史论家唐豪先生认为“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,阴阳相济,方为懂劲。”是从胡煦的“阴阳不相离,又有相须相互之妙”引申而出。根据胡民(卒年1736年)和《周子全书》(胡文见《周子全书》)出版时间(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),断定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作于1757年之后,可资参考。



8、本节讲“舍己从人”和“舍近求远”之别。

太极拳的技艺要求在沾连粘随中以求我顺人背、人为我制,为此,要“舍己从人”。李亦畲《五字诀》云:“能从人,手用有分寸。”但舍己从人,不是任人摆布,而是因势利导,陷彼于失重之困境。为我所制。所以“从人”应从近不从远,挨着何处何处击。如舍近从远,则易丧失战机,为人所制。只有随曲就伸,无过不及,走以化敌,粘以制敌,才可做到舍己从人,又不犯舍近求远之病。

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是对本论的总结。欲达太极拳艺精奥之境,必须遵循本论中指明之窍要,不可稍有差异。不然“差之毫厘”则“谬之千里”矣!

这两句出自《汉书.司马迁传》。近人李紫剑先生认为这两句话在清人著作中先见于袁枚(1716年~1797年)《随园诗话卷二、四一》,继见于乾隆七年(1742年)太医院汇编的《医宗金鉴.灵枢经》条目中。《太极拳论》中这两句话源出于此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9-10-8 15:33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二种版本:杨澄甫释

(一)

“太极者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。”

不动为无极,己动为太极。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,故练太极先讲阴阳,而内包罗万象,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。太极本无极生,而阴阳之母也。

“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,”

练太极,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,太极生两仪,四象八卦九宫,即棚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、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。静本还无极,心神合一,满身空空洞洞,少有接触即知。

“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。”

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。过,逾也。不及,未到也。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,如敌来攻顺化为曲,曲者弯也。如敌攻未呈欲退,我随彼退时就伸,伸者出手发劲也。过有顶之敝,不及为丢,不能随曲为抗,不能就伸为之离。谨记丢顶抗离四字,如功能不即不离,方能随手凑巧。

“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黏。”

比如两人对敌,人力刚直,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,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,他想摔开甚难,如他用大力,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,手同时不离,往怀收转半个圈谓之走化也,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,我为顺,人为背,黏得他不能走脱矣。昔有一轶事,有不法和尚善头者,与一人较,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,甚惧。其人见和尚新剃头,忽想一法,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。和尚施其法,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,和尚随倒,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。

“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。”

今同志知其柔化,不知急应之法,恐难与外功对敌。急,快也。缓,慢也。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,此理皆明。如敌来甚速,柔化乌能取哉?则用太极截劲之法,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。何为“截劲”?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。何为“不后不先”?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,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,一发即去,此为迎头痛击。动急由急应,此非真传不可。

“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。”

与人对敌,如推手或散手,无论何着数,有大圈,有小圈,半个圈。阴阳之奥妙,步法之虚实,太极之阴阳鱼,不丢顶之理,循环不息,变化不同,太极之理则一也。

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焉。”

着者,拳式也。今同志专悟懂劲,故不能发人。先学姿势正确,次要熟练,渐学懂劲。古人云:“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,方寸之木,可使高于岑楼。”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,不难而及神明。神明言拳精巧。豁然贯通,即领悟得拳奥妙,能气行如九曲珠,太极理通焉。非久练久熟,何能及此境耶?!

(二)

“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,不偏不倚;”

顶者,头顶也,此处道家称为“泥丸宫”,素呼“天门”。顶劲非用力上顶,要空虚,要头容正直,精神上提,不可气贯于顶。练久眼目光明,无有头痛之病。丹田在脐下,即小腹处,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。行功如气海发源,环流四肢。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。如偏倚,犹磁瓶盛水瓶歪倒,则水流出矣。丹田偏倚,则气不能归聚矣。此说法佛家称“舍利子”,道家称“练丹”,如此练法气壮多男,工夫外有柔软筋骨,内有坚实腹脏,气充足,百病不能侵矣。

“忽隐忽现,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;”

隐者,藏也。现者,露也。隐现之法,与人对敌,犹神明难测之妙。如敌来击至我身,我身收束为忽隐,使敌不能施其力;如敌往回抽时,我随跟进为忽现。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,无法敌当我手。练太极如河中小船,人步临其上,必略偏忽隐,又裹步必随起,忽现,犹龙之变化,能升能降,降则隐而藏形,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。此理言太极能高低,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。重者,不动也。与人对敌,不动可乎?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,手脚灵捷,然后可以迎敌。敌如击我左方,我身略偏虚无可逞;击我右方,我右肩往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,我体灵活不可捉摸,即左重左虚,右重右杳。

“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,进之则弥长,退之则愈促;”

仰为上,俯为下。敌欲高攻,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;敌欲押吾下,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。与己说,仰之弥高眼上看,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;俯之弥深,想将敌人打入地内。班侯先生有轶事,六月某日在村外(即北方收粮地方)场乘凉,突来一人拱手曰:“访问班侯先生居处。”答:“吾即杨某也。”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,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,招手说:“朋友,你上去罢。”将其掷上,又言:“请下罢,速回医治。”乡人问曰:“何能掷其上?”曰:“仰之弥高。”乡人不解其说。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,习数年,欲试其技。班侯师曰:“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?”万笑曰:“略试之。”较手如言,两手两脚朝天,右胯着下如元宝形,入地不能,将胯摔脱矣。医好,至今腿略颠跛。此人拳甚好,其人至今还在,常曰:“俯之弥深,利害极矣。”

“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,”

练功日久感觉灵敏,稍有接触即知。犹如一鸟毛之轻,我亦不驮,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,即便着落琉璃瓶内,光滑不能立足,我以化力,将蝇虫分磋矣。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。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,六月行功时,常卧树荫下休息。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,随脱流而落地下。自常试己功,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(即小米)少许置于脐上,听呼一声,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,飞射瓦屋顶相接。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,同志宜为之。

“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。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。”

与人对敌,看不出有一定架式,使敌无处入手。如诸葛用兵,或攻或守,敌莫能预测。谚云:“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。”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,如搭手素熟懂劲,我手有灵动知觉,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,随手凑巧以发即出。如离远用审敌法,以望即知其动作。兵法云: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。”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。

(三)

“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乎壮欺弱,慢让快耳!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此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!”

虽拳类繁多,各门姿式用法不同。总而言之,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。此种说法,人生就有,非学而得也。各拳著名人亦甚多,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。

“察四两拨千斤之句,显非力胜;”

圣人云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。”学艺能无力打有力,手慢胜手快,以巧治敌,能使人实地心服,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。练太极能引进落空,虽千斤力无所用矣。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,能引进落空,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。昔有一轶事,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,人称为“小府张宅”。其人爱武,家有镖师三十余人。性且好学,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,托友武禄青者往聘。及请至,张见其人瘦小,身未五尺,面目忠厚,身衣布衣,遂招待其礼不恭,宴亦不盛。禄禅先师会意,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。张不悦曰:“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,不知太极能打人乎?”禄禅知谦不成,遂曰:“有三种人不可打。”张问:“何为三种?”答曰:“铜铸的,铁打的,木作的。此三种人不容易打。其外无论。”张曰:“敝舍卅余人,冠者刘教师,力能举五百斤。与戏可乎?”答曰:“无妨一试。”刘某来式猛如泰山,拳风飕声。临近,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,以左手拍之,其人跌出三丈外。张抚拳笑曰:“先生真神技矣。”遂使厨夫,从新换满汉盛宴,恭敬如师。刘力为牛,不巧安能敌手。由此知彼显非力盛,之能为功也。

“观耄耋御众之形,快何能为?”

七八十岁为耄耋,能御众人,指练拳言。不练拳,即年壮,敌一二人难矣。用功人自学拳日起,至老未脱功夫,日久筋骨内壮,气血充足,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。犹战定军山,老黄忠言:“人老马不老,马老刀不老。”其言甚壮。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,能敌多人,概此意也。昔建侯太师遗事,有日天雨初晴,院泥水中一小路,可容一人行,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,不知老先生自屋出,行赵后焉,欲为戏,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,赵某觉似大梁押肩,身弯曲侧坐,移出路。老先生笑而不言,行出。又一日,足立院中,言与众捕为戏。有门生八九人齐拥上来,见老先生几个转身,众人齐跌出,有丈余的,有八九尺远的。老先生年近八十,耄耋御众,非妄言也,快何能为?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,忙乱之快无所用矣。非快不好,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。

(四)

“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,”

立如平准,即立身中正不偏,方能支撑八面,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,即四正四斜方向也。活似车轮,言气循环不息。古人云:“得其环中以应无穷。”腰如车轴,四肢如车轮,如腰不能做车轴,四肢不能动转,自己想使车轴转,可多浇油腰轴,油满方好。同志细细体会,自得之,勿须教也。

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”

前说有车轮之比,犹如用一脚蹬轮偏,自然随之而下。何为“双重”?犹如右脚蹬上右方,左脚蹬上左方,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。此理甚明,勿须细说。

“每见数年纯功,不能运化者,率皆自为人制,双重之病未悟耳!”

最浅解说,同志得许多宜处。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,与人较,反被敌制。同志问曰:“你用功五六年,可为纯工矣。何其不胜?请表演十三式观之。”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,力大如牛,气也未敢出,此为双重练法。同志笑曰:“专驾未悟双重之病耳!”又一人曰:“我不用力练五六年,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?”同志请演十三式,见其练法毫不着力,浮如鹅毛,手足未敢伸,眼亦未敢开大。同志笑曰:“尊驾为双浮误矣。双重为病,双浮亦为病。”众笑曰:“却实练法,何能得之?”

“欲避此病,须知阴阳。”

双重双浮之病。预避此病,现今易耳。有此拳书容易知之。此书阅法先阅一遍,拳理甚多,不能一阅就全懂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,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。如有一节悟明料难,可问高明老师可也。

“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,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,阴阳相济,方为懂劲。”

阴阳即虚实,总而言之,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。前解甚多不必多叙。

“懂劲后,愈练愈精,默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。”

能懂敌之来劲,加以日日习练,即久练久熟之意。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,极熟,出手心想即至,从心所欲得之矣。

“本是舍己从人,”

与敌对手,知要随人所动,不要自动。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,从人则活。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。此理极确实,极奥妙。同志功夫练不到此地位,恐不易知耳。此说极明显,佛经云:“我说牛头有角,”即明显之意也。

“多误舍近求远。斯谓差之厘毫,谬以千里,学者不可不详辨焉!是为论。”

与敌对手,多是不用近,反用远。静以待动,机到即发为近;出手慌忙,上下寻处击敌为远。太极之巧,分寸之大,厘毫之小,所以不可差也。如差厘毫,如千里之远。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9-10-8 15:34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四种版本:徐震释《太极拳论》

——徐震,字浙东,是文学教授,太极拳理论家,曾跟随郝为真的儿子郝月如学习太极拳多年。作《太极拳谱笺》内容如下:

王宗岳所编太极拳谱,自武禹襄得诸舞阳盐店,复加解说,杨露禅亦承用之。然传者于原谱旧文与武氏解说,莫能识别。予既详考端末,辨而析之,遂就原谱为之笺释。其武氏之言,有须疏明者,别有论撰,兹不及焉。至若掤应作“手朋”,“手履”当作搂,若此之类,新论正名篇详之矣,今悉加刊正,故异于他本,学者可无疑焉。

“太极者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。”

此节明太极取名之义,以为总揖体用之言。

易云,太极生两仪。朱子《周易本义》云两仪者,始为一划以分阴阳。周子曰:”无极而太极”。拳名太极,盖义取诸此也。习太极拳造乎最高之境,为能常定常应。常定为寂然不动,常应为感而遂通,寂然不动,无极也。感而遂通,太极也。应生于定,感生于寂,故曰,无极而生。易云:”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谓一切事物,皆相反相济也。太极拳练法,在开合蓄发,互为根纽。用法在顺逆走粘,一时俱运,皆相反相济之道。故曰阴阳之母。此二句揖尽体用,实为全文之开宗本义。

“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无过不及,随屈就伸。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粘。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。虽变化万端,而理唯一贯。”

此节言太极拳运用之纲领。

动静在心,分合在形。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,百骸从令。作止蓄发,无不如志。故曰,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也。无过不及谓应合他力,须时间与方向两皆适当。时间则不后不先,正当他力将发未发之际。方向则不即不离,正切他力难转难化,不可抗拒之处。“随曲就伸”,谓应合他力,贵能因势乘便不与抵牾(wǔ)(违背,不顺从),则他力皆为我用矣。此一节中,以“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无过不及,随屈就伸。”此四句为主。“走”谓避彼来力,“粘”谓随彼来力。彼力虽强,我能运转灵敏,即可不受彼力,是为用柔;然必自处于顺,乃能运转灵敏,故柔与顺常相合也。若筋腱未能练柔,举止未能练顺,他力虽背,我亦无由制之,以我亦不能得势得力,即不能利用机会也。“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”,谓时间须求适合。若必以急为善,则有先自见其形势之失,若必以缓为善,又将失之迟顿。故不可自用,惟当因彼。此四句申明上四句之义。“虽变化万端,而理为一贯”,谓法无固定,理有要归,此二句总束本节。

“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焉。”

此节言功夫之进程。

“着熟”为初步功夫,不过求熟于法而已。所谓法者,在本身为各部骨节筋腱之动作能相调协。在对角为于彼来力之线路能确实辨认。所以在此一步中,可谓重在应用力学之练习。

“懂劲”为第二步功夫,由法之运用渐熟,至于习惯自如,使思念变成本能。在本身为各部内外肌之调适,进于形气之调适。在对角为于来劲之线路,无须着意辨认,肌肤自有感觉,身体各部反射之机能,极为灵敏。所以在此一步中,可谓重在神经反射之练习。

“神明”为第三步功夫,功夫至此,惟在调伏其心,养成定力,则精神可以控制外物,而他力无异我力。所以此步功夫,全重精神修养。

三步功夫,每一步中,尚有若干节序,然未易细分,且各人之过程不同,故亦无从详分。至于练成之时间,初步功夫,若不谬蹊径,速者年余,迟亦不过两载。然自初步进入第二步,时之久暂,即已难定。自第二步进入第三步,亦复难言。要能持之有恒,精进不懈,亲近良师益友,常相讲肄(yi)(学习),则功至自悟,故曰:“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。”

“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。不偏不倚,忽隐忽现。左重则右虚,右重则右杳。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。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,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。”

此节言练法及功效。

“虚领顶劲”至“不偏不倚”,专就演架而言。“忽隐忽现”一句兼其演架打手之法。自“左重则左虚”至“我独知人”,专就打手而言。英雄二句,言功效也。

“虚领顶劲”者,自外形言,头容端正,若以顶劲领起全身。

由内心言,寂然着合体于虚无,而脑闻常自爽朗,故“虚领顶劲”,实兼内外而言,若但说外形,则虚义不明,若专说内心,则顶劲何指,故当内外兼及,义乃满足也。气沉丹田为伏气之功。丹围为脐下少腹,意系于此,渐加挕(die)敛,将觉如有孔穴,为呼吸之根,息之出入,乃极深细,至于安匀调畅,举体自尔和顺,运用自能随意,乃至不觉有孔穴,不觉有气相,此须体验方知,非可以意测度也。“不偏不倚”即为中正,乃专就外形言也,外形欲其中正,当先谨守身法十目,即武禹襄所标示“提顶、吊挡”等是也。此十目能练至悉当,即为合度。统观此三句,“虚领顶劲”与“气沈丹田”,皆“不偏不倚”,为基本功夫,太极拳练法,不离演架打手,予演架中用轻清闪倏之劲,是为练本身之“忽隐忽现”。于打手时使突变猝发之劲,是为练应敌之“忽隐忽现”。

自“左重则左虚”,至“退之则愈促”,此乃练走练粘之法。其要诀总归不与彼力相犯,而因势利用之耳。至于“一羽不加,蝇虫不落”,则皮肤感觉之敏,全身运用之灵可知矣。故人不知我之动静,我独知人之虚实。“人不知我”,则能出其不意。我独知人,则能攻其无备。依此练法,施诸拼搏,自有奇效。故曰:“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”。

“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乎壮欺弱,慢让快耳。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。察四两拨千斤之句,显非力胜,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。”

此节明太极拳之特长。

“斯技旁门甚多”四句,谓太极以外之各派拳术,皆形式有殊耳,据实论之,无非恃先天之力与捷,其不合正法一也。震谓太极独到之处,在超越形骸之作用而练成心神之凝定。故功夫不随血气之盛衰而进退。太极而外,各派拳技,虽有其高美之理法者,然皆不免随年事为盛衰。如摔角之术,非无巧法,年逾五十,功夫即不免衰退,惟太极拳功夫,可以至老不退,此亦其独到之处也。

“有力打无力四句”,明太极之妙,在不恃本有之力与捷,而能由学以成智勇。然太极之外,各家拳术,亦有其高美之理法者,谓其未若太极之深妙则可,直谓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,未免抹煞太甚。

“察四两拨千斤之句”,谓太极拳家,不取力与捷,其实何尝不取力与捷,特其力与捷,皆由锻炼而得,非先天本其具耳。太极拳所用之力,粗者为肢体联贯动作之合力,精者为意气一致之刚劲。太极拳所用之捷,粗者在肢体之能调,与时、方之有准,精者在感觉之敏,心神之定。故其力不争强,捷不争先,惟在当机赴节,(当机则能后发先至)故有四两拨千斤,耄耋御众之效。

“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。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每见数年纯功,不能运化者,率皆自为人制,双重之病未悟耳。”

此节言太极拳之得失。

“立如平准”四句,上二句言势法之本。下二句言得失之由。秤之为物,能权轻重而得其平。人能将重心位置得当,则虽在变动之中,全身之力,仍得平衡,就其姿势言之,则有立如平准之象,若能养成此种功夫,则作止变转之时,自尔稳定便捷,已能保持此种平衡力,方可练得全身处处圆转,能全身处处圆转,则与外力接触时,可以顺势滑过,故能不受他力,此即“活似车轮”之义。又圆转之法,大圈之中更包小圈,此种复合之转法,最能利用他力之来势而变更其方向,故“立如秤准,活似车轮”,乃一切势法之基础,乃可随而不滞。所谓“随”者,须将两足分清虚实,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,作止变转,常将两足交互相代,以支其身,则重心不至提高,动中依然稳定,动时仍可发劲,此所谓“偏沉则随”也。以支身着力于一足,故曰“偏沉”,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,故曰“随”也。

轻灵之功,果造其极,丝毫不受他力,所谓“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”。此二语最为善于形容,若他力来时犹有与之抵牾(wǔ)之意,则与“左重左虚,右重右杳”之义不合,如是则犯双重之实。犯双重者,必显其力之方向,方向既显,则为人所乘,每至不及转变,故曰双重则滞也。

“每见数年纯功”四句,即专言双重之失,大抵犯双重之失者,多由步法虚实不清所致,所以者何?缘动步之时,不能圆转自如,遇有他力突然而至,乃不得不与之抵拒,如此即成双重之病。论中以偏沉与双重对举,意在是也。

“欲避此病,须知阴阳。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。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。阴阳相济,方为懂劲。懂劲后愈练愈精,默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。”

此节言取径高,则病去而技日进。

阴阳走粘之义,已见上文。“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。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”者,以本身言,则一时能为复合之动,错综而运也。以应敌言,攻守俱时而有,取势相反相济是也。举例明之,如推手之时,彼力前挤,我须一时将身向后向侧向下按势而不着力,足反阴自下进,并于此时将我欲发劲之方向取准,及彼势已穷而将回,我乃随其回势而用劲下按,此即一势之中,含复合之动,错综之运也。至于当彼挤进之时,我以避让为蓄势,故守即同时为攻,相反适以相济,此“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”也。然此特就显见之法式言耳,故为粗浅之动作。功力既深,动作造微,虽有复合错综之实,一泯攻守避就之迹。此亦非言语所能达,而当征诸体验矣。“阴阳相济”,总括上四句而言,果能臻此境地,自能知己知彼。是以谓之“懂劲”。由是愈练愈精,直可视他力如己力,是为从心所欲。自懂劲以后,全是内省功夫,非复求诸外形所能及。故以“默识揣摩”示用功之途径。

“本是舍己从人,多误舍近求远,所谓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学者不可不详辨焉。是为论。”

此节明太极拳功夫之归究也。

“舍已从人,舍近求远”,应作四种料简,一为既不“舍己从人”,又复“舍近求远”。世俗拳师,但练花拳,或专练硬功,不识门径,不通势法,大都如此,此最下也。二为虽知“舍己从人”,未免“舍近求远”。习太极拳功力浅者,易犯此失。三为不能“舍己从人”,尚非“舍近求远”。内功之粗者,外功之精者,往往如此,其用法未尝不简捷,特非变化圆融,随触即转,未免有起有落,虽就势法言,已不见“舍近求远”之失,究极论之,尚未尽切近之能事也。四为太极功夫之归究,必于“舍己从人”中,求其至切近之运用,所争只在毫厘,功夫若此,方为造微也。故结论云: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意谓太极拳之所以敻绝,正以有此精微之境。不到此境,不足以识其特异。学者于此,小有差忒,即不得太极拳之真谛,故辨之不可不审也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宁德市腾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( 闽ICP备2022007940号-5|闽公网安备 35092202000206号 )

GMT+8, 2025-5-5 04:49 , Processed in 0.015536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